常用的污水處理技術
時間: 2020-06-02 10:14:26 瀏覽次數:814
常用的污染水處理技術主要有生物曝氣過濾法、上流式厭氧污泥層反應器、內循環厭氧反應器等等,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這幾種方法,還有很多其他的污水處理技術這只是其中的三個污水
常用的污染水處理技術主要有生物曝氣過濾法、上流式厭氧污泥層反應器、內循環厭氧反應器等等,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這幾種方法,還有很多其他的污水處理技術這只是其中的三個污水處理技術。
隨著現代化的推進,環境保護已成為一項基本政策,人們越來越關注防止城市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建設是污水管理的重要手段。截至1998年底,全國已建成并運行266個污水處理廠,日污水處理能力1136萬噸,污水處理能力29274.50萬噸,城市集中污水處理率16.2%。目前,廢水處理廠采用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但由于其面積大,投資大,能耗高等缺點,已在國內外得到發展。
常用的污水處理技術:
1生物曝氣過濾法
曝氣生物濾池方法使用一種新型的顆粒狀濾池介質,其表面具有生物膜。污水從過濾介質的頂部流到底部。水箱底部的通氣穩定了廢水中的有機物質。處理后使用廢液進行反洗,以防止活性污泥的生長。該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泳池容量小,占地面積小
由于巨大的體積負荷,它達到了3至8 kg BOD5 / m3 / d,是常規二次生物處理的4至10倍,池的體積和占地面積是常規二次生物處理的1/10至1/15。
高品質處理廢水
當體積負荷為6kg BOD5 / m3 / d時,排放的SS和BOD5可以保持在20 mg / L以下,去除率高,明顯滿足國內環保排放標準;
簡化污水處理流程
該技術節省了第二個沉淀池和污泥回流泵房,簡化了處理過程,減少了面積,并顯著降低了資金和運營成本。今天的污染水處理技術已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廣泛使用,但在中國卻是新技術。在中國大連建造的一座12萬噸的加工廠采用了這項技術,并取得了社會和經濟效益。
2.上流式厭氧污泥層反應器
反應器的結構由上部,中部和下部區組成,下部是污泥床區,中央是浮泥區,上部是氣,固,液三相分離區。廢水首先從反應器底部進入污泥床區域,接觸大量厭氧細菌,其中的有機物被分解為沼氣。廢水通過懸浮的污泥層向上流動,殘留的有機物繼續分解。混合后,包含沼氣,污泥和液體的混合液體向上流經安裝在頂部的三相分離器,以進行氣體,固體和液體的三相分離。沼氣在氣室中分離并通過管道排出。污泥在三相分離器的測量區域被分離并返回到污泥床區域,這樣反應器就可以保持足夠的生物量。
處理后的上清液從反應器頂部的出口通道排出。該技術的主要優勢在于它是一種容積式廢水處理設備,由于其內部培養,可以通過產生具有高甲烷活性和高沉降性能的厭氧顆粒污泥來產生大量沼氣。 ..該反應器無機械攪拌或填料,結構相對簡單,操作維護方便,無能耗。另外,由于長期產生厭氧細菌,在分解有機物的過程中合成細菌的細胞數非常少,因此污泥量少并且可以抑制污泥的產生。
污泥處理費用。
該方法可用于各種有機廢水的處理,回收的沼氣可用于發電和公共用途,并已證明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
3.內循環厭氧反應器
反應器的基本結構由兩個串聯的上流厭氧污泥反應器組成。廢水從上流式厭氧污泥反應池的底部進入,并與高活性厭氧顆粒污泥均勻混合。大部分有機物在此轉化為沼氣,所產生的沼氣由下部上流厭氧污泥反應器收集并沿特殊的提升管上升,而液體混合物則從下部上流反應器中提起。內部循環反應器上升到上部的氣液分離器,分離出的沼氣從上部出氣管排出,分離出的泥漿沿著回流管返回到下部上升流反應器。越來越多地與底部混合,以及底部的顆粒污泥和水。由于內部循環,下層上流反應器的生物質更高,污泥的老化時間更長,上升速度更高,因此反應區的顆粒污泥處于完全流化狀態,下層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流動式厭氧污泥反應器的有機物去除能力
在下部上流反應器中處理的廢水將自動流入上部上流反應器中進行進一步處理,剩余的有機物將進一步分解。產生的沼氣收集在上級上流反應器中,反應器中的泥水混合物在沉淀池中進行固液分離,上清液從出口管排出,沉淀的污泥自動返回上層。流動反應器的反應區。到目前為止,廢水已經完成了整個處理過程。
內部循環厭氧反應器通過利用自身產生的沼氣作為動力來實現下部混合物的內部循環,通過預處理來強化廢水。另外,上部反應器繼續處理廢水,使其可以滿足預期的處理要求。該反應堆的主要優點是有機負荷系數高,水力動力保持時間短,高徑比大,安裝面積小,投資少,排水水質穩定,抗負荷能力強等等。
本文由水天藍環保(http://www.www.sxwhd.com/)原創首發,轉載請以鏈接形式標明本文地址或注明文章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