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廢水的主要來源
時間: 2020-05-19 10:27:08 瀏覽次數:741
實驗室廢水主要來源是大學的化學實驗室,主要是各種實驗產生的廢水,實驗室廢水還可以分為有機廢水、無機廢水和含病原微生物廢水。
實驗室廢水主要來源是大學的化學實驗室,主要是各種實驗產生的廢水,實驗室廢水還可以分為有機廢水、無機廢水和含病原微生物廢水。
實驗室廢水的主要來源:
化學實驗室廢水的產生,主要來自高校化學實驗和科研實驗。根據實驗室廢水中污染物含量的不同,可以分為高濃度實驗廢水、低濃度實驗廢水和無污染水。其中高濃度實驗廢水一般包括液態失效試劑、液態實驗廢棄物或中間產物、各種洗滌液;低濃度實驗廢水包括實驗儀器、實驗產物的低濃度洗滌廢水和實驗室各項保潔衛生用水;無污染水則包括實驗過程中用到的冷卻水、水浴及恒溫等加熱用水、其它清潔用水等。
實驗室在工作過程中可能造成實驗室環境的污染,如離心、混勻、接種、制片、移液、加樣等可產生氣溶膠污染,標本噴濺等可直接污染皮膚黏膜及實驗臺面和地面等。另外,由于室內環境空間的限制,設備、人員擁擠以及通風換氣不充分等都可能使實驗室內病原體的濃度增加,使人群在室內被污染的機會明顯大于室外。
實驗室廢水處理設備處理分析:
實驗室清洗廢水經收集系統收集后首先進入調節池,調節水量、均化水質,當調節池中水量達到一定液位高度后,通過提升泵定量提升到實驗室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在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中首先進入酸堿中和調節系統,進行酸堿中和,在此通過pH控制儀,利用計量泵準確投加一定量NaoH水溶液,調節pH值至8~9之間,在堿性條件下,廢水中的酸被中和,廢水中若含有鐵、鎘、銅、錳、鎳、鉛、銘等重金屬離子則可與0H-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氫氧化物沉淀。
酸堿中和池出水接著流入沉淀池,酸堿中和后產生的沉淀以及污水中其他懸浮物在沉淀池中通過泥水間的異向流動實現污泥與水的分離。
沉淀池出水依次進入重金屬捕捉器、光催化反應器、微電解器后進入臭氧氧化池,經氧化后的廢水后進入多介質過濾器,尚未被去除的細小懸浮物、微量金屬及極少量的有機物等,一部分通過石英砂以及具有巨大孔隙結構和比表面積的活性炭的吸咐、截留等物理、化學作用等去除,另一部則被附著在活性炭上的微生物膜中的厭氧、好氧及兼性菌等降解去除,活性截留吸咐,與微生物降解解吸的過程穿插、交替、循環進行。***廢水即可達標排放。
整個廢水處理流程,通過自動控制系統控制,中和調節系統設有浮球液位控制儀,低液位自動停泵,高液位自動啟動,可基本實現無人值守。
實驗室廢水處理的原理是將高濃度的廢酸堿液經中和后排放至中性。高濃度有機溶劑中含有少量被測物質和其他試劑應回收利用。用于回收的高濃度廢水應集中存放回收,低濃度廢水處理后排放,根據廢水性質確定貯存容器和貯存條件。不同的廢水一般不允許混合,避免光照,遠離熱源,以避免不良的化學反應。
本文由水天藍環保(http://www.www.sxwhd.com/)原創首發,轉載請以鏈接形式標明本文地址或注明文章出處!